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温脾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温脾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温病条辨》卷三:温脾汤|组成=草果6克 桂枝9克 生姜15克 茯苓15克 蜀漆9克(炒)厚朴9克|制法=|性状=|用法=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功用=|主治=温脾截疟。治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方剂|方名=《罗氏会约医镜》卷九:温脾汤|组成=淮山药(炒)5.4克 白茯苓3.6克 白术(制)3克 薏苡仁(炒,研)6克 芡实(炒,研)6克 白扁豆(炒,研)6克 桔梗2.4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 甘草(炙)2.4克 神曲(炒)1.2克 白莲肉(炒,研)6克 秫米(炒,研)3克 红枣(去核)2枚|制法=|性状=|用法=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功用=|主治=治脾虚失血。|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罗氏会约医镜》卷九}} {{方剂|方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温脾汤|组成=大黄 桂心各9克 附子 干姜 人参各3克|制法=上五味,哎咀。|性状=|用法=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功用=|主治=治痢疾经久不愈,脾肾阳虚,积滞未净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方剂|方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温脾汤|组成=大黄12克 人参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制法=上五味,哎咀。|性状=|用法=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临熟将大黄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功用=|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来源=|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温脾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