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黄耆建中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黄耆建中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黄耆建中汤|异名=黄耆汤|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耆2两,人参2两。|制法=|性状=|用法=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br]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饴。|功用=|主治=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若四肢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才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振复。|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方出《肘后备急方》卷四,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方剂|方名=《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2钱,白芍2钱,肉桂7分,人参1钱,甘草5分。|制法=|性状=|用法=水1盏半,煎7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8分,稍热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阳明病汗多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痘疮遍身起发,惟四肢不起者;痘疮发热腹痛,大便自利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方剂|方名=《医方考》卷一: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1钱半,桂1钱半,白芍药3钱,甘草1钱。|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黄耆、甘草之甘,补中气也,然桂中有辛,同用之足以益卫气而实表;芍药之酸,收阴气也,桂中有热,同用之足以利荣血而补虚。此方以建中名者,建立中气,使其生育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愈矣。|备注=|来源=|摘录=《医方考》卷一}} {{方剂|方名=《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必效方》: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3两,桂心2两,人参2两,当归2两,芍药3两,生姜8两,胶饴8两,大枣30枚。|制法=上切。|性状=|用法=以水1斗,煮7味,取3升,去滓,下饴烊销,分3服。[br]若失精,加龙骨1两,白蔹1两。|功用=|主治=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加减=|注意=忌生葱。|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必效方》}} {{方剂|方名=《嵩崖尊生全书》卷八: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1钱5分,桂1钱5分,白芍3分,甘草1钱。|制法=|性状=|用法=入黑砂糖,煎服。|功用=|主治=血气不足,常自汗。|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嵩崖尊生全书》卷八}} {{方剂|方名=《伤寒全生集》卷二: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芍药、桂枝、胶饴、甘草、陈皮、白术。|制法=|性状=|用法=加生姜,水煎服。[br]元气虚甚,加人参;热,加柴胡。|功用=|主治=汗多亡阳,尺脉虚弱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黄耆建中汤|异名=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组成=黄耆4.5克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 芍药18克 生姜9克 胶饴30克|制法=|性状=|用法=上七味,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气短胸满,加生姜,腹满,去枣,加茯苓4.5克。|功用=|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腹急痛,脐下虚满,面色萎黄,唇口干燥,胸中烦悸,少力身重,骨肉酸痛,行动喘乏,食欲不振,病后虚弱,自汗盗汗。|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方剂|方名=《金匮要略》卷上:黄耆建中汤|异名=黄耆汤|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耆1两半。|制法=|性状=|用法=黄耆汤(《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耆建中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功用=|主治=温养中气。主虚劳病,阴阳气血俱虚,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短气,自汗盗汗。现用于胃、心、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加减=|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规格=|贮藏=|方解=|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耆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耆、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②《金匮要略心典》: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③《金匮要略方义》: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备注=|来源=|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方剂|方名=《痘疹心法》卷二十二: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人参、桔梗、白芍药、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细。|性状=|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两枚,水1盏,煎5分,去滓,温服。|功用=|主治=里虚,腹中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方剂|方名=《痘学真传》卷七:黄耆建中汤|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甘菊花1钱,白芍药2钱,桂枝5分。|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痘自7-8朝以后,内毒已解,而余毒未尽,如中虚腹响,肢冷汗出,精神倦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参、芪、菊、芍独补中州,用桂枝以温走四肢。|备注=|来源=|摘录=《痘学真传》卷七}} {{方剂|方名=《是斋百一选方》卷四引陆彦安方:黄耆建中汤|组成=黄耆3分(去芦),白术3分,枳壳3分(汤浸,去瓤),前胡3分,杏仁2分(去皮尖),柴胡2分(银州者),人参2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当归2分,川芎2分,半夏2分(汤洗7次),黄芩2分,白芍药2分,羚羊角2分,生地黄2分,麦门冬(去心)2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十七味大建中汤”。|功用=|主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热等。|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是斋百一选方》卷四引陆彦安方}}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黄耆建中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