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大青汤”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大青汤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方出《肘后备急方》卷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大青汤|异名=大青四物汤、阿胶汤、阿胶大青汤|组成=大青4两,甘草2两,胶2两,豉8合。|制法=|性状=|用法=大青四物汤(《活人书》卷十八)、阿胶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阿胶大青汤(《古今医彻》卷一)。|功用=|主治=止下痢,除热,止吐泻。主伤寒、热病,发热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发黄疸,或发斑疹,烦躁不安不得卧。|加减=|注意=忌菘菜、海藻。|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千金方衍义》:大青乃蓝之一种,善解陷伏至阴之邪;豆豉专搜少阴不正之气;阿皎滋血润燥;甘草解毒和中。不特为阳毒发斑之专药,一切时行温热汗吐不解,下利不止,并得用之,取其解散阴经热毒也。|备注=|来源=|摘录=方出《肘后备急方》卷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引《深师方》}} {{方剂|方名=《肘后备急方》卷二:大青汤|组成=大青4两,甘草3两,胶2两,豉2合,赤石脂3两。|制法=|性状=|用法=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尽更作,日夜两剂,愈。|功用=|主治=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肘后备急方》卷二}} {{方剂|方名=《肘后备急方》卷二:大青汤|异名=大青四物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组成=大青12克 甘草 阿胶各6克 豉5克|制法=|性状=|用法=上药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功用=|主治=主温毒发斑,或伤寒热病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后热不除,下利不止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余要方》卷九补。|来源=|摘录=《肘后备急方》卷二}} {{方剂|方名=《外台秘要》卷三引《延年秘录》:大青汤|组成=大青3两,栀子2-7枚(擘),犀角(屑)1两,豉5合。|制法=|性状=|用法=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服。|功用=|主治=天行壮热头痛,遍身发疮如豌豆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引《延年秘录》}}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七四:大青汤|组成=大青半两,鳖甲(醋炙,去裙襕)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切,焙)1分,茵陈蒿1分,麻黄(去节,煎去沫,焙)1分,猪苓(去黑皮)1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功用=|主治=小儿诸疟。|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六八:大青汤|组成=大青半两,大黄(锉,炒)1分,甘草(炙)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2-3岁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继3服。|功用=|主治=小儿诸热,服药吐利后,身壮热,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内有热结。|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八〇:大青汤|组成=大青3分,黄连(去须)3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功用=|主治=小儿口疮。|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〇}}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五十四:大青汤|组成=大青3两,百部根5两,紫菀(去苗土)2两,茜根2两,黄芩(去黑心)2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前1两,五味子(炒)1两,甘草(生)1两。|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功用=|主治=上焦气胜,热结头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五十:大青汤|组成=大青(锉)3分,麻黄(去根节)1两半,石膏(碎)1两半,芒消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枳壳(麸炒,去瓤)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苦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功用=|主治=大肠热满,肠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大青汤|组成=大青2两,秦艽(去苗土)1两,犀角(镑)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半两。|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功用=|主治=阳毒伤寒,烦躁不解,或下利危困。|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方剂|方名=《伤寒总病论》卷三:大青汤|组成=大青叶2分,秦艽2分,吴兰2分,升麻2分,荠苨2分,栝楼根2分,甘菊1分,石膏3分,竹沥2合,朴消3分。|制法=|性状=|用法=上(口父)咀,分2帖。每服1贴,水2升半,煎至1升2合,去滓,下竹沥、朴消,分温4服。[br]肉色黄,加茵陈6分;面似火,加栀子14枚。|功用=|主治=时行头痛,心如醉状,面爱向黑处,不欲见人,此为里热不散,甚则狂走赶人。|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方剂|方名=《痧喉汇言》:大青汤|组成=大青3分,知母8分,荆芥1钱,木通6分,石膏4钱,生地3钱,甘草6分,地骨皮2钱,元参1钱。|制法=|性状=|用法=水煎,热服。|功用=|主治=喉痧得透,惟口渴烦躁,小便短少,热盛舌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痧喉汇言》}} {{方剂|方名=《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通》:大青汤|组成=大青3钱,元参2钱,山栀2钱,黄芩1钱,黄柏1钱5分,黄连6分,甘草8分。|制法=|性状=|用法=水煎服。|功用=|主治=伤寒久热不解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通》}} {{方剂|方名=《痘疹心法》卷二十三:大青汤|组成=大青、玄参、生地黄、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荆芥穗各等分。|制法=上锉细。|性状=|用法=水1盏,加淡竹叶12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主治=斑疹火毒。|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方剂|方名=《痘疹全书》卷下:大青汤|组成=元参、大青、桔梗、人中黄、知母、升麻、石膏、栀子仁、木通。|制法=|性状=|用法=水煎,调烧人屎服之。[br]便闭者,加酒蒸大黄。|功用=|主治=麻疹之出,浑身如锦纹黑斑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述=|备注=|来源=|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大青汤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