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最近更改
随便看看
灵兰秘典
沙盒
捐助本站
帮助
帮助
方针指引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MediaWiki帮助
中医百科
搜索
搜索
登录
个人工具
登录
查看“地榆丸”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清除缓存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页面值
短URL
←
地榆丸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方剂|方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地榆丸|组成=地榆6两(炙),赤石脂7分,厚朴6分,白术5分,干姜6两,龙骨7分,黄连10分,当归5分,熟艾5分,乌梅肉6分,甘草4分(炙)。|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丸,加至25丸,饮送下,1日2次。|功用=|主治=冷痢。不消食,腹中胀痛,气满不能食。|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七八:地榆丸|组成=地榆1两,草豆蔻3枚(炮,去皮),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性状=|用法=1-2岁儿每服10丸,草节汤送下,日3次。|功用=|主治=小儿肠虚腹胀,泻血不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地榆丸|组成=地榆1两,龙骨半两,赤石脂半两,无食子(炮)半两,熟艾(微炒)半两,黄柏(去粗皮)3分,橡实壳(炒)1两半。|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30丸,米饮送下,不拘时候。|功用=|主治=久痢不止。大便不禁。|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九十七:地榆丸|组成=大川乌头(盐炒,不得过熟,去皮脐尖)1两,甜参1两,地榆1两,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匀)。|制法=上为末,5味同捣,炼白蜜5两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贮之。|性状=|用法=本方用法云“五味同捣”,而实际组成仅四味,疑脱。|功用=|主治=风气攻注、荣卫壅滞,四肢疼痛无力,渐成瘫痪。|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七}}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二〇七:地榆丸|组成=地榆(微炒)当归(微炒)阿胶(糯米炒)黄连(去须)诃子肉(炒)木香(晒干)乌梅肉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陈米汤下,每日二至三次。|功用=|主治=主赤白痢疾。|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本方原名"地榆散",与剂型不符,现据《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改。|来源=|摘录=《普济方》卷二〇七}} {{方剂|方名=《片玉心书》卷五:地榆丸|组成=防风、乌梅肉、枳壳、阿胶、甘草(炙)、荆芥穗、黄连、生地、当归身、槐花、白术、伏龙肝、地榆。|制法=水为丸。|性状=|用法=陈米饮送下。|功用=|主治=小儿时常粪后出血不止。|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片玉心书》卷五}} {{方剂|方名=《明医指掌》卷六:地榆丸|组成=白术半两,黄柏(炒)2钱,生地黄2钱,白芍药2钱,地榆2钱,黄芩(炒)2钱,香附2钱。|制法=上为末,蒸饼为丸。|性状=|用法=口服。|功用=|主治=脏毒挟湿者。|加减=|宜忌=|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明医指掌》卷六}}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TOCright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TOCright/styles.css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方剂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地榆丸
。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