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散

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八六:拔毒散

組 成 馬蹄灰、雞子白。
用 法 和塗。
主 治 腸癰。其狀兩耳輪紋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
摘 錄 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二八六

《種福堂方》卷四:拔毒散

組 成 韶粉1兩,大黃5錢(炒),雄黃3錢(另研),五倍子1兩(炒),乳香5錢(另研),沒藥5錢(另研),黃丹5錢,白及1兩(炙),白蘞1兩(炙),黃柏7錢(炒),白芷1兩(焙)。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蜜水調搽。
主 治 痘後手足肩背痘毒癰腫。
摘 錄 《種福堂方》卷四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拔毒散

組 成 南星(上等大白者)1兩,草烏頭半兩,白芷半兩,木鱉子仁1個(研)。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分2次泛醋、入蜜調,敷紗貼之。
主 治 癰疽腫結。
摘 錄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二

《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渙方:拔毒散

組 成 川朴消1兩,梔子仁半兩。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每用半錢,好醋調塗患處,次用山梔膏方。
主 治 殃火丹,發於兩脅及腋下。
摘 錄 《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渙方

《癰疽神秘驗方》卷一:拔毒散

異 名 秘方拔毒散
組 成 乳香1錢,沒藥1錢,川山甲(炮)1錢,當歸1錢,木鱉子1錢,瓜蔞仁8錢,甘草(炙)5分,忍冬藤2錢,牙皂角7分(炒),生大黃1錢半,熟大黃1錢半,連翹1錢,貝母10分。
用 法 秘方拔毒散(《證治準繩·瘍醫》卷一)。[br]若有膿,或已潰者,可不用大黃;如亦有膿雖潰,脈仍洪數,或沉實喜冷者,又所宜用。
主 治 攻毒止痛化膿。主一切癰疽腫毒。
摘 錄 《癰疽神秘驗方》卷一

《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煙霞聖效》:拔毒散

組 成 新桑皮(燒作灰)。
用 法 小油調塗上,變色生肌即斂。
主 治 大人、小兒火燒破皮肉。
摘 錄 《醫方類聚》卷一九四引《煙霞聖效》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拔毒散

組 成 鉛白霜1錢,膽礬1錢,粉霜1錢,硌砂1錢,硃砂(上藥別研)1錢,蜈蚣1條(炙)。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先用針挑令出血,入藥1字在內,用醋煮麵糊貼之。1日其根潰出。
主 治 十種疔瘡,毒氣結硬如石,疼不可忍。
摘 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袖珍方》卷三:拔毒散

組 成 蒲黃1兩,白芷1兩,半夏1兩,黃丹1兩,赤小豆半兩(為末)。
用 法 上將白芷、半夏為末,入蒲黃、丹、豆末,和勻。金銀藤搗自然汁調敷四圍,頻頻水潤。
主 治 消腫定痛。主癰疽,疔癤。
摘 錄 《袖珍方》卷三

《仙拈集》卷四:拔毒散

組 成 生半夏1兩,文蛤2錢半,貝母2錢半,朴消1錢。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醋調敷。
主 治 一切惡瘡,初起堅硬如石,焮熱如火。
摘 錄 《仙拈集》卷四

《外科全生集》卷四:拔毒散

組 成 巴霜1錢,雄黃1錢,麝香1錢,冰片5分。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摻膏上貼之,則毒氣盡拔,便無後患。
主 治 拔一切毒。主
宜 忌 胎前產後之婦忌用。
摘 錄 《外科全生集》卷四

《外科百效》卷二:拔毒散

組 成 巴豆肉2錢3分,人言1錢3分,生白礬9分,綠礬9分,雄黃3分,蝸牛10個。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將口涎調搽核上,以萬應膏貼之,2日1換;再將玉靈膏貼,1日1換。
主 治 痰核。
摘 錄 《外科百效》卷二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拔毒散

組 成 草烏頭(去皮臍,生搗為細末)1兩,蚌粉半兩。
制 法 上拌勻。
用 法 每看多少,臨時用新汲水調攤紙上貼之。
主 治 一切熱腫,欲結瘡癤,焮赤疼痛。
摘 錄 《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二:拔毒散

組 成 陽起石1兩,寒水石1兩,硯石1兩,白石脂1兩,石膏1兩,麥飯石1兩。
制 法 上為末,重研如面。
用 法 用新汲水調塗瘡上。
主 治 發背。
摘 錄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二

《瑞竹堂方》卷五:拔毒散

組 成 大黃、東牆上土。
制 法 上為極細末。
用 法 用無根井花水調搽,如干再搽。經宿即愈。
主 治 諸惡瘡。
摘 錄 《瑞竹堂方》卷五

《儒門事親》卷十二:拔毒散

組 成 寒水石不拘多少(燒令赤)。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以新水調,雞翎掃痛處。
主 治 小兒丹瘤,浮赤走引或遍身。
摘 錄 《儒門事親》卷十二

《普濟方》卷三〇〇引《衛生家寶方》:拔毒散

組 成 泥蜂窠(岩壁間采之)、乳香少許(研)。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用釅米醋調塗之,干即再上醋。痛立止。
主 治 發指,毒瘡生於手指,赤腫堅硬,疼痛不可忍者。癰疽發於陽,腫痛,發熱作渴。
摘 錄 《普濟方》卷三〇〇引《衛生家寶方》

《普濟方》卷二七五:拔毒散

組 成 天花粉、無名異、黃柏、黃芩、大黃、木鱉子(去殼)、牡蠣各等分。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好醋調,敷貼。
主 治 消腫去毒。主諸惡瘡。
摘 錄 《普濟方》卷二七五

《普濟方》卷二七八引《外科精要》:拔毒散

組 成 石膏(生用)4兩,寒水石(生用)4兩,黃柏1兩,甘草1兩。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每用新水調掃之,油塗之,或紙花貼,干則以涼水潤之亦妙。治疔腫,水煎服。
主 治 熱毒丹腫,遊走不定;亦治疔腫。
摘 錄 《普濟方》卷二七八引《外科精要》

《普濟方》卷二九五:拔毒散

組 成 大黃5錢,黃柏5錢,白及5錢,石膏5錢,黃芩5錢,白蘞3錢,黃連3錢,梔子3錢,朴消5錢。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用井花水調,塗敷掃痔腫毒處。
主 治 痔腫毒。
摘 錄 《普濟方》卷二九五

《普濟方》卷二九〇:拔毒散

組 成 大檳榔1個,紅娘子1個,黑狗脊1兩,硫黃1兩,赤石脂1兩,黃連1兩,輕粉1錢。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每用藥少許,干摻患痛處。
主 治 斂瘡。主癰疽。
摘 錄 《普濟方》卷二九〇

《明醫指掌》卷八:拔毒散

組 成 陳皮1兩,甘遂1兩,當歸尾1兩5錢,川芎1兩,紅花(酒洗)1兩,桃仁(去皮尖)100個。
用 法 水、酒煎服。
主 治 癰疽。
摘 錄 《明醫指掌》卷八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拔毒散

組 成 石膏3兩,甘草1兩,黃柏1兩,寒水石7兩。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每用水調,時復以雞翎刷掃;以芭蕉自然汁調妙。
主 治 拔毒消腫,散熱定疼。主小兒丹毒,肉色變異,或着四肢,或在胸背,遊走不定,焮熱疼痛。
摘 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活幼心書》卷下:拔毒散

組 成 斑蝥7枚(去翅足,用屋瓦盛,入糯米同一處勻炒,候米黃為度,以乳缽細杵羅過,不用米),黑牽牛末2錢半(先曬,研,取末)。
制 法 上和勻。
用 法 用無灰溫酒調作1服,空心投。其毒自小便中出,或從大府過,似葡萄肉,或如犬形。其毒出盡,尚覺腹中有痛,取用青黛入乳缽杵勻,仍羅為末,每服3錢,井花水調下2服,不拘時候。
主 治 癲犬、惡犬所傷。
摘 錄 《活幼心書》卷下

《活幼心法》卷五:拔毒散

異 名 拔疔散
組 成 明雄黃1錢,綿胭脂。
用 法 拔疔散(《種痘新書》卷三)。方中綿胭脂用量原缺。
主 治 痘疔,紫黑脹硬,獨大而無暈者。
摘 錄 《活幼心法》卷五

《古今名方》引《湖州潘氏外科臨證經驗》:拔毒散

組 成 斑蝥18g,巴豆炭6g,乳香6g,沒藥6g,前胡15g,玄參15g,犀黃1.5g,麝香1.5g,冰片0.3g。
制 法 先將前6味炒制,各為細末,配時將麝香、冰片、犀黃混合,再入斑蝥、巴豆炭、前胡、玄參研勻,最後加入乳香、沒藥,研勻即得。
用 法 用時均勻地摻入瘡口上,每日2次,至膿水增多,新腐漸消時停用。
主 治 托里提膿,拔毒去腐,消腫止痛。主胞疽、發背、搭手疽等局部腫硬難潰者。
摘 錄 《古今名方》引《湖州潘氏外科臨證經驗》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拔毒散

組 成 乳香、黃柏、黃連、雄黃。
制 法 上為末。
用 法 雞子清調敷;干,用水潤之。
主 治 飛游毒,赤腫走注不定。
摘 錄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拔毒散

組 成 芙蓉葉4兩,大黃9兩,黃柏9兩,五倍子9兩,赤芍9兩,甘草9兩,白芷9兩,土貝母9兩,赤小豆15兩。
制 法 上為細末。
用 法 用醋調敷患處。
主 治 去毒消腫,活血止痛。主諸毒瘡瘍,無名腫毒,堅硬無頭,焮熱疼痛。
摘 錄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保嬰撮要》卷十二:拔毒散

組 成 黃芩5錢,黃連5錢,白礬(俱生用)5錢,雄黃5錢,銅綠2錢(癢甚加之),松香。
制 法 上藥各為末。
用 法 方中松香用量原缺。[br]疥瘡,宜加枯礬3錢。
主 治 胎毒,頭面生癩,或延及遍身,癢痛不安,浸淫不愈;及眉煉瘡,疥癩,瘡癬。
摘 錄 《保嬰撮要》卷十二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卷六:拔毒散

組 成 生綠豆不拘多少。
制 法 上為極細末。
用 法 醋調敷;干,以醋潤之。
主 治 耳前後紅腫。
摘 錄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