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湯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白朮3分,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3分,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4錢,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
主 治 | 消渴,飲水太過,胃氣不和,腹脹,不思飲食。 |
摘 錄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
制 法 | 上為散。 |
用 法 |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胸痹壅悶,閉塞短氣。 |
摘 錄 | 方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八七 |
《朱氏集驗方》卷五: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皮)1兩,半夏(炮)1兩,茯神(去木)1兩,陳皮1兩,麥子1兩,沉香半兩,甘草半兩,檳榔半兩。 |
制 法 | 上(口父)咀。 |
用 法 |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煎7分,空心服。 |
主 治 | 停飲於胃,怔忡不已。 |
摘 錄 | 《朱氏集驗方》卷五 |
《重訂嚴氏濟生方》:赤茯苓湯
組 成 | 木通(去節)赤茯苓(去皮)檳榔 生地黃(洗)黃芩 赤芍藥 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
制 法 | 上藥哎咀。 |
用 法 |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清心利尿。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
摘 錄 | 《重訂嚴氏濟生方》 |
《玉機微義》卷九: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
制 法 | 上(口父)咀。 |
用 法 | 加生薑,水煎,食前服。 |
主 治 | 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
摘 錄 | 《玉機微義》卷九 |
《醫學金針》卷三: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5錢,桂心5錢,陳皮(炒)5錢,大腹皮5錢,甘草1分,高良姜1兩,吳茱萸3分。 |
用 法 | 每用3錢,水煎服。 |
主 治 |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
摘 錄 | 《醫學金針》卷三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為《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七。為《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五「赤茯苓散」之異名 |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前胡(去蘆頭)1兩,白朮1兩,紫蘇1兩,半夏(湯洗7遍)半兩,大腹皮(銼)半兩,人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妊娠痰飲不除,胸脅支滿,嘔逆不思飲食。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
《聖濟總錄》卷一六九: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分,凝水石(研)1分,龍齒(研)半兩,石膏(碎)1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升麻3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1-2歲兒,每服半錢匕,水3分,竹瀝3分,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早晨、晚後各1次。 |
主 治 | 小兒驚熱,神氣不安,手足掣縮。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升麻3分,羚羊角(鎊)3分,前胡(去蘆頭)3分,馬藺根(銼)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黃(銼,炒)1兩。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匕,食後分溫2服,晚再服。 |
主 治 | 喉痹腫塞不通。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大腹(銼)半兩,高良姜1兩,吳茱萸(湯洗7遍,焙乾,麩炒)3分,訶梨勒(煨,去核)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日晚再服。 |
主 治 | 息積,脅下氣逆,滿悶妨脹。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為《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為《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赤茯苓散」之異名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芍藥半兩,檳榔半兩。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暴怒氣逆,胸中不便,甚則嘔血。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一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為《太平聖惠方》卷四「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四十三。為《太平聖惠方》卷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
《聖濟總錄》卷十九: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半夏(湯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心痹,胸中滿塞,心中微痛,煩悶不能食。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十九 |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七「藿香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三十八。為《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七「藿香散」之異名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栝樓實(去皮)1枚,桂(去粗皮)3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5-6里再服。 |
主 治 | 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1兩(去黑皮),柴胡1兩(去苗),枳殼1兩(去瓤,麩炒),白朮1兩,檳榔(銼)1兩,人參半兩,旋覆花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3分,半夏(湯浸7遍去滑)3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煎之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膈間留飲,嘔逆頭眩,短氣多渴。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赤茯苓湯
異 名 | 羚羊角湯 |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2兩,羚羊角(鎊)2兩,遠志(去心)半兩,大黃(銼,麩炒)半兩,甘草(炙,銼)1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羚羊角湯(《宣明論方》卷二)。 |
主 治 | 陽氣厥逆,多怒而狂,頸脈復動。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半夏(湯洗7遍去滑,焙)半兩,柴胡(去苗)半兩,甘草(炙,銼)1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擘破),生薑5片,煎取7分,去滓,食後溫服。 |
主 治 | 胸脅短氣,妨悶不下食。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腹子(銼)1兩,五味子1兩,桑根白皮(銼)1兩,紫蘇莖葉(銼)1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甘草(炙,銼)半兩。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4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消腫病,進飲食。主喘嗽。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
《聖濟總錄》卷九十一: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己1兩,檳榔(煨,銼)1兩,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1兩,桑根白皮(銼)1兩,木通(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乾)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炒)1兩。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利為度。 |
主 治 | 虛勞,遍身浮腫,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半夏(湯浸7遍,切,焙)2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參1兩,白朮3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桔梗(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朮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2兩,桂(去粗皮)3分。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溫服。 |
主 治 | 肝勞虛寒,脅痛脹滿,氣悶目昏,不思飲食。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1兩,犀角屑1兩,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木香1兩半。 |
制 法 |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
用 法 | 每服4錢匕,水1盞,加竹瀝半小盞,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
主 治 | 腳氣衝心,煩悶膝痛。 |
摘 錄 |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
《太平聖惠方》卷九:赤茯苓湯
異 名 | 茯苓湯 |
組 成 | 赤茯苓2兩,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龍骨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牡蠣1兩(焙為粉),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銼)。 |
制 法 | 上為粗散。 |
用 法 | 茯苓湯(《普濟方》卷一三一)。 |
主 治 | 傷寒九日,下之後,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 |
摘 錄 | 《太平聖惠方》卷九 |
《傷寒標本》卷下:赤茯苓湯
組 成 | 陳皮1兩,甘草1兩,人參2兩,半夏半兩,白朮半兩,川芎半兩,赤茯苓半兩。 |
用 法 | 每用5錢,加生薑5片,水煎服。 |
主 治 | 汗下後,胸膈滿悶。 |
摘 錄 | 《傷寒標本》卷下 |
《全生指迷方》卷二:赤茯苓湯
組 成 | 赤茯苓4兩,甘草(生)1兩,木香半兩。 |
制 法 | 上為散。 |
用 法 |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
主 治 | 口乾,溺赤,腹滿心痛。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 |
摘 錄 | 《全生指迷方》卷二 |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為《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為《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
《嚴氏濟生方》卷四:赤茯苓湯
組 成 | 木通(去節)、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
制 法 | 上(口父)咀。 |
用 法 |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主 治 | 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
摘 錄 | 《嚴氏濟生方》卷四 |
《活人書》卷十八。為《太平聖惠方》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赤茯苓湯
摘 錄 | 《活人書》卷十八。為《太平聖惠方》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 |
中医百科不提供医学建议。本站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免责声明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