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丸: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重订严氏济生方》:三神丸|组成=橘红60克 玄胡索(去皮醋煮)30克 当归(去芦,酒浸,锉,略炒)3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腹时用艾汤送下,米饮亦可。|功用=|主治=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病引心端,经行涩少,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重订严氏济生方》:三神丸|组成=橘红60克 玄胡索(去皮醋煮)30克 当归(去芦,酒浸,锉,略炒)3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腹时用艾汤送下,米饮亦可。|功用=|主治=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病引心端,经行涩少,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
||
{{方剂|方名=《外科精义》卷下:三神丸|组成=枳壳(炒,去瓤)皂角(烧存性)五倍子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功用=|主治=治痔疾。|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外科精义》卷下:三神丸|组成=枳壳(炒,去瓤)皂角(烧存性)五倍子各等分|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性状=|用法=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功用=|主治=治痔疾。|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外科精义》卷下}} |
||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三七:三神丸|组成=蒺藜子(炒)海桐皮(铰)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制法=上药同研细末,面糊为九,如绿豆大。|性状=|用法=每服10~15丸,温水或盐汤送下。|功用=|主治=治一切癣疾。|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圣济总录》卷一三七:三神丸|组成=蒺藜子(炒)海桐皮(铰)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制法=上药同研细末,面糊为九,如绿豆大。|性状=|用法=每服10~15丸,温水或盐汤送下。|功用=|主治=治一切癣疾。|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
2023年8月19日 (六) 22:22的版本
《重订严氏济生方》:三神丸
组 成 | 橘红60克 玄胡索(去皮醋煮)30克 当归(去芦,酒浸,锉,略炒)30克 |
制 法 | 上药研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70丸,加至100丸,空腹时用艾汤送下,米饮亦可。 |
主 治 | 治室女血气相搏,腹中刺痛,病引心端,经行涩少,或经事不调,以致疼痛。 |
摘 录 | 《重订严氏济生方》 |
《外科精义》卷下:三神丸
组 成 | 枳壳(炒,去瓤)皂角(烧存性)五倍子各等分 |
制 法 |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用 法 | 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
主 治 | 治痔疾。 |
摘 录 | 《外科精义》卷下 |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三神丸
组 成 | 蒺藜子(炒)海桐皮(铰)草乌头(盐炒熟,去盐不用)各30克 |
制 法 | 上药同研细末,面糊为九,如绿豆大。 |
用 法 | 每服10~15丸,温水或盐汤送下。 |
主 治 | 治一切癣疾。 |
摘 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