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黄耆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伤寒总病论》卷三:附子黄耆汤|组成=白术半两,当归半两,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黄耆3分,生姜1两半。|制法=|性状=|用法=上(口父)咀。水4升,煮至1升半,去滓,通口服1盏,食久再服。温覆取小汗。|功用=|主治=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小腹阴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热证者。 |
{{方剂|方名=《伤寒总病论》卷三:附子黄耆汤|组成=白术半两,当归半两,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黄耆3分,生姜1两半。|制法=|性状=|用法=上(口父)咀。水4升,煮至1升半,去滓,通口服1盏,食久再服。温覆取小汗。|功用=|主治=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小腹阴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热证者。|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附子黄耆汤|组成=附子1两,黄耆1两,白术1两,当归1两,苁蓉1两,厚朴1两,人参3分,桂心3分,半夏半两,干姜半两,甘草1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3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功用=|主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气血不复,虚 |
{{方剂|方名=《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附子黄耆汤|组成=附子1两,黄耆1两,白术1两,当归1两,苁蓉1两,厚朴1两,人参3分,桂心3分,半夏半两,干姜半两,甘草1分。|制法=上为粗末。|性状=|用法=每服3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功用=|主治=诸虚不足,及大病后气血不复,虚羸少气,腹胁疼痛,精神倦怠,饮食不进。|摘录=《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
2022年8月12日 (五) 15:44的最新版本
《伤寒总病论》卷三:附子黄耆汤
组 成 | 白术半两,当归半两,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甘草半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黄耆3分,生姜1两半。 |
用 法 | 上(口父)咀。水4升,煮至1升半,去滓,通口服1盏,食久再服。温覆取小汗。 |
主 治 | 妇人病未平复,因夫所动,小腹阴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热证者。 |
摘 录 | 《伤寒总病论》卷三 |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附子黄耆汤
组 成 | 附子1两,黄耆1两,白术1两,当归1两,苁蓉1两,厚朴1两,人参3分,桂心3分,半夏半两,干姜半两,甘草1分。 |
制 法 | 上为粗末。 |
用 法 | 每服3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
主 治 | 诸虚不足,及大病后气血不复,虚羸少气,腹胁疼痛,精神倦怠,饮食不进。 |
摘 录 |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十便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