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附汤: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mported>入我相思门 小无编辑摘要 |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论述=”为“|方论选录=” |
||
第1行: | 第1行: | ||
{{方剂|方名=《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组成=治中汤加丁香、附子。|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加减=|注意=须冷服。盖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组成=治中汤加丁香、附子。|制法=|性状=|用法=|功用=|主治=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加减=|注意=须冷服。盖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
{{方剂|方名=《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组成=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制法=|性状=|用法=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功用=|主治=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组成=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制法=|性状=|用法=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功用=|主治=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
{{方剂|方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一:丁附汤|组成=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脐)。|制法=上锉散。|性状=|用法=每服1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丁香5粒,煎5分,量大小予之。|功用=|主治=小儿吐泻虚脱,成慢惊风。|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论 |
{{方剂|方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一:丁附汤|组成=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脐)。|制法=上锉散。|性状=|用法=每服1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丁香5粒,煎5分,量大小予之。|功用=|主治=小儿吐泻虚脱,成慢惊风。|加减=|注意=|规格=|贮藏=|方解=|方论选录=|备注=|来源=|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
2023年8月19日 (六) 22:22的版本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
组 成 | 治中汤加丁香、附子。 |
主 治 |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 |
摘 录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
组 成 |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 |
用 法 | 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
主 治 | 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 |
摘 录 |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丁附汤
组 成 | 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脐)。 |
制 法 | 上锉散。 |
用 法 | 每服1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丁香5粒,煎5分,量大小予之。 |
主 治 | 小儿吐泻虚脱,成慢惊风。 |
摘 录 | 《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